股票配资门户

网络配资安全吗 “水上花路”濠江情——湾仔“花公”“花婆”的故事

网络配资安全吗 “水上花路”濠江情——湾仔“花公”“花婆”的故事

网络配资安全吗

我在澳门卖鲜花,时长共2分50秒

珠海,湾仔。

这里东隔濠江,与澳门的灯火璀璨相望;西临加林山,平芜尽处是青葱苍翠。

前山河水的不断流入,在湾仔冲积形成了连绵的泥洲。这里土质肥沃、水源充足,种植的花朵尤其妍丽。故而,湾仔素有“鲜花之乡”的美誉。

12月的湾仔码头,凌晨3点,气温12℃。濠江白雾弥漫,仿佛一场轻梦。风声簌簌,透着一丝清冽。

此刻的码头却是灯火通明,花团锦簇,一筐筐、一捆捆的百合、剑兰、玫瑰、洋甘菊、康乃馨等花木堆满广场,100多名鲜花销售从业者三五成群,正各自忙着修枝、拆分、包扎、装箱。草木的气息弥漫开来,浓烈得像寒风中一团跳动的篝火,又宛如在冬季的怀抱里,藏着一抹凝固的春色。

湾仔码头上堆满了一筐筐、一捆捆的花木。

湾仔码头上堆满了一筐筐、一捆捆的花木。

65岁的招少群蹲在花丛前,仔细挑选心仪的玫瑰花束。她利落地摘去多余的花朵和叶片,麻利地将花头拢成一扎,头尾两端系上红绳和橡皮,一束鲜花立刻打包完成。

临近岁末,来自澳门的鲜花订单一下子增加了不少。为了保证花卉处于最鲜嫩的状态,她必须披星戴月,凌晨1点就要起身赶到码头,然后一直忙到天亮。直到全部花材都被整理完毕,由码头工人送上车。

凌晨7点,待售的鲜花将跟随物流车启程,经拱北口岸,被送往一衣带水的澳门。招少群则与众人乘坐轮渡过江,前往澳门各个街市。

在珠海当地,像招少群这样的卖花人,被街坊亲切地称为“花公”“花婆”。与这两个称谓相关联的,是一条从珠海通往澳门的世纪“水上花路”。

珠海湾仔种植鲜花并运往澳门售卖的历史已有上百年,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。湾仔鲜花在鼎盛时期,一度占据了澳门鲜花市场七成份额。

这条“水上花路”,是粤澳两地同根同源、深度融合、协同发展的鲜活见证——澳门市场80%的鲜活产品由内地供应,每天经珠海拱北口岸输送澳门的鲜活产品约110辆次、400余吨。

凌晨3点,湾仔码头依旧灯火通明。

凌晨3点,湾仔码头依旧灯火通明。
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

日升月落,四季轮转。光阴在“水上花路”两头摆渡中悠悠逝去,通往澳门的交通工具,从昔日的花船变成了现在统一调度的物流车;卖花的方式也从过去的沿街叫卖,演变为时下流行的线上下单、线下配送。

时代在变。不变的,是湾区人对鲜花发自肺腑的热爱,是濠江两岸的人们像花香一样馥郁的情谊,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。

“湾仔地里有好花”

人们常说,年华如花。而招少群说,她的“黄金时代”,是真真切切与花为伴,在花里度过的。

招少群是土生土长的湾仔人。湾仔所属的南湾片区有句俚语:“南屏山上有好水,湾仔地里有好花。”

资料显示,湾仔地区种植鲜花种植业已有100多年历史。一方面,因为岭南地区四季温暖,人们种花、赏花历史悠久——据史料记载,西汉名臣陆贾在出使南越国的见闻中,就留下了岭南先民热衷“彩缕穿花”,以为装饰的记载。

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澳门有不少西方家庭有插花的爱好,加之红白事、店铺开张盛行送花篮、花牌,故而鲜花消费需求格外旺盛。这给仅有一水之隔且有鲜花栽种优势的湾仔,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。

招少群从小就知道,湾仔盛产鲜花,加林山麓附近的村子遍布花田,许多花农世世代代靠种花、卖花为生。她家所在的南联村也不例外,家家户户都种花——春有海棠花、蝴蝶花、姜花、芍药花等;夏有鸡冠花、石榴花、玫瑰花、凤仙花等;秋冬有菊花和剑兰等。鲜花四季常开,连绵不辍,香飘数里。

湾仔盛产鲜花,许多花农世世代代靠种花、卖花为生。

湾仔盛产鲜花,许多花农世世代代靠种花、卖花为生。

上世纪80年代,南联村与相距不到两公里的作物村,成了湾仔有名的种花专业村,常年种花户一度占总农户数量的42%。

招少群手中的“花牌”——边境小额贸易证,是从她的婆婆手里传承下来的。

1978年,边境贸易重新开放。这种边境小额贸易证,是深圳、珠海等地民众与香港、澳门居民进行小本生意的买卖往来凭证,经营的对象多为农、牧、水产品、手工制品,以及布匹、杂货等日用品。湾仔的边境小额贸易,以“两鲜”——鲜花与海鲜最为活跃。

1991年,其小儿子黄文达出生不久,32岁的招少群离开待了10年的工厂回到村里。那一年,她的婆婆53岁,是湾仔第一代持证的“花婆”,把当时还为数不多的边境小额贸易证给了她。有了这块“花牌”,就能通过出入境口岸,合法进出澳门销售鲜花。

那时,去澳门卖花,靠的是人力运送。“卖——花——哩!”船工们摇着船桨,齐声吆喝,载着一筐筐鲜花和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驶向濠江的对岸——澳门。

花船不大,连人带筐通常只能容纳10多人。招少群扁上挑着50多公斤的花篮,和其他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一起挤花船。她个子不高,动作灵活,周围的人给她起了个外号“细粒”(粤语中指身材矮小的人)。他们还说,“招姨”像个小老鼠一样,在花船上下“蹿”来“蹿”去。

招少群个子不高,动作灵活,周围的人给她起了个外号“细粒”。

招少群个子不高,动作灵活,周围的人给她起了个外号“细粒”。

于是,她索性在自己的花篮上,用黑色马克笔写下了大大的“细粒”二字,以此区分自己和其他人的花篮,而这个有名字的花篮至今还保留在她的家中。

从1991年到2003年,招少群有12年的时间卖花谋生。这一时期,许多湾仔村民都通过卖花,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水平。

2000年,湾仔鲜花基地出口创汇500万港元,比1990年增长30%;2001年,基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,湾仔已成为全国鲜花出口的集散地之一。

濠江的另一边

招少群的小儿子黄文达,至今仍清楚地记得,妈妈去澳门卖花时的情形。

六七岁时,正是在地里玩泥巴的年纪。他时常趴在窗口目送招少群担着花篮离家,偶尔还会因为母亲去澳门卖花却不带他而哭闹。

那会儿,家里有两三亩田地,种着剑兰、百合、菊花。黄文达喜欢在地里撒欢奔跑,偶尔也帮父亲种种地。

冬天到了,他就坐在田里,望着剑兰上挂起一个个保暖的小灯泡。一亩地能挂十几排灯,灯一开,整片田野顿时都被照亮了,暖烘烘的黄光,像云团一样轻柔地罩在大地上,花儿们在“云”中展颜吐蕊,黄文达觉得漂亮极了。

村民们告诉黄文达:“到了18岁,你就可以申请临时卖花证,同你阿妈一起去澳门待上15天。”

濠江对岸有什么?妈妈每天去的澳门究竟长什么样?黄文达摸着小小的脑袋想不明白,满心盼望着快快长大,亲眼去江的对岸看一看。

等黄文达长到16岁时,村里的土地逐渐被征收,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建筑。花田渐渐少了,记忆里的漫天灯海也开始模糊。招少群不再种花去卖,而是从一批批鲜花批发商手中拿货,但她依然是“花的使者”,往来于珠澳两地。

鲜花的运输方式,由早期的花船逐渐改为货车。

鲜花的运输方式,由早期的花船逐渐改为货车。

这些鲜花产自广东、云南等全国各地,最后被集中运输至湾仔码头,等待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的挑选采购。而鲜花的运输方式,也由早期的花船逐渐改为货车。

成年后,黄文达总算能跟随母亲去澳门卖花了。凌晨6点30分,母亲和其他人坐上大花船出发;像黄文达这样拿临时证的人,最早可以在7点乘船前往澳门。一次投币几元钱,只需要5分钟就能抵达,然后赶在晚上8点口岸关闭前回家。

抵达澳门后,他目不转睛地四处打量,餐厅、住宅、高级酒店、礼拜堂,处处是洋气的西式建筑;玫瑰、百合、凤仙,时常能见到临街店铺摆放的花篮,一些市民家里也插着花。有花装点的地方,总是那么喜气盈盈的。

路过一些餐厅前,门口传来的饭菜香气,让黄文达忍不住咽了咽口水,但招少群总是扯扯他的衣袖,带着他一起离开。澳门的物价对当时的招少群一家来说太贵了,吃一顿饭要花几十元钱,能顶家里好多天的开销。母子俩饿了只能捱着,盼着早点收工回家吃饭。

湾仔有6个村子,每个村子在澳门都分配有固定的限额摊位,一个摊位面积两三平方米,多在人口稠密的新街、北街、下环街等地设档。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把鲜花围成一圈,摆得漂漂亮亮的。一般卖到上午9点多时,如果花仍未售完,他们就会掮着花篮沿街叫卖。一些居民听到吆喝声,会开门出来买束鲜花。

除此之外,生意好、名头响亮的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回头客不断,他们也会按住户、店铺、酒肆的要求,按时按量送货上门。

珠澳“老友记”

招少群并不总是有机会能分配到花档。这个时候,她会辗转于澳门各个街区卖花,有时去熟客家的阁楼里兜售,俗称“走鬼档”。

招姨有一套自己的原则。每到一处商铺、居民楼前卖花,她总会把这个地方打扫整理得干干净净,卖完花,还要收拾停当才会离开。和周围的人熟络之后,她时常帮他们跑跑腿、丢垃圾,信任在点滴间逐步累积。慢慢地,招姨的口碑越来越好,熟客也越来越多。

在澳门街头卖花的招少群。

在澳门街头卖花的招少群。

卖花、买花都讲究“意头”,这在湾区是一条通行的法则。尤其是岁末年初,这时是花市行情最旺的时候。每一种出售的花木,都包含着人们对风调雨顺、太平盛世的寄望:桃花代表着大展宏图(粤语中“桃”与“图”发音近似);银柳谐音“银留”,寓意着富贵添财;挂满利是封的金桔,代表“大吉大利”;红红火火的冬青,映照着新年的热闹与希望……

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时节逛花市,买鲜花,既是为了美的享受,也是为了讨一个彩头。招少群即便后来不再一年到头天天卖花,她也乐得在岁末重操旧业,通过一枝鲜花,给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送上一句“恭喜发财”。

黄文达有样学样。他发现,要是自己在卖花时嘴甜一点,多说几句吉利话,顾客偶尔会多给十几二十澳门元,装进口袋里就是他的零花钱。

不单是招少群,作物村的张双定一家,也通过卖花,与不少澳门市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
73岁的张双定,人称定姨,从1979年起开始卖花。现在,祖传的鲜花产业传到了儿子儿媳手上,但她还是经常在凌晨前往湾仔码头,帮忙整理花材。

定姨的小儿子叫何志峰。18岁拿到临时卖花证后,他领到了自己的第一份“渡江”作业——从湾仔搬运5棵桃花到澳门三盏灯街区。母亲叮嘱他要小心搬运,这是专门给熟客精心挑选的“靓花”。

何志峰兄弟二人帮妈妈削花、剥叶。

何志峰兄弟二人帮妈妈削花、剥叶。

一棵桃花树约莫10公斤重。何志峰叫上村里玩得最好的两个小伙伴,三个人一起担着5棵桃花树总共50公斤重的桃花,朝着湾仔码头走去。

那会儿正值春节,澳门的运输车辆紧张。三人坐船到澳门后,无车可坐,只能步行3公里,一路上山下坡,挥汗如雨,总算赶到目的地。

多来几趟后,何志峰和摊位周围的人也混熟了。有一家猪扒包店的老板,常常光顾张双定的生意。何志峰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路过猪扒包店,老板总会递上一个热乎乎、香喷喷的猪扒包送给他吃。

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,何志峰如今只在年底才会去澳门帮母亲卖花。卖花之余,寻找地道的澳门美食,成了他最喜欢做的事。

坐在澳门街头卖花的张双定。

坐在澳门街头卖花的张双定。

广东有道传统名菜,叫禾虫蒸蛋。一般是将处理干净的禾虫放入碗中,加入适量的蛋液、水和调料搅拌均匀,蒸熟食用。何志峰注意到,一些澳门店家还会在里头撒上陈皮、火腿,出锅后香气四溢。

珠澳一衣带水,同一道菜却有着不同做法。这些细微的差异,时常让他感到兴味盎然。

由于禾虫是时令性食材,平常不容易买到。何志峰的一个澳门客人,时常拿几钵禾虫蒸蛋,让他带回家。这位客人从他奶奶那一辈开始,就一直帮衬着这一家子的生意。

何志峰还注意到,澳门越来越热闹了。金莲花广场、大三巴牌坊下,总是人头涌涌,人们排起长队等着拍照。

据统计,今年以来,澳门入境旅客超3200万人次,约等于其总人口的47倍。

“台风”来袭

一湾小小的花船,连起了无数湾仔人与澳门人的生活轨迹。经过数十年的时光,这份情谊就像酿酒一样,愈发醇厚,如同亲情一般让人难忘。

招少群也有很多熟客。其中有一位,因为对方年岁稍长于她,招少群管他叫“阿哥”。招少群每周都要给他供应两批鲜花。

招少群坚持要给熟客最好的鲜花。湾仔的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通常在凌晨3点去码头挑花,但招少群凌晨1点就到了。她担心来晚了,最靓的花就被别人挑走了。

要是当天有熟客预订苏铁叶,她就会来得比平时更早。苏铁叶根部有刺,有些商家不会去打理,但招少群每次都会把刺清理干净,防止客人扎到手。

招少群在讲述过往卖花的故事。

招少群在讲述过往卖花的故事。

现在,招少群很少卖花了,但她和澳门熟客的往来并没有减少。她和“阿哥”的友谊保持了三十年,直到现在对方偶尔还会来珠海,请招姨一家人喝早茶。

8年前,招少群的女儿姗姗在澳门开了一家25平方米的花店。

刚卖花时,姗姗对这一行知之甚少。怎么选花?怎么包扎好看?怎么揽客有效?招少群的“花婆智慧”派上用场。她把所有的心得都传授给女儿,一点点地帮她的花店在澳门站稳脚跟,名气也越来越大。

巴黎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手捧的鲜花,由姗姗在澳门的花店提供。

巴黎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手捧的鲜花,由姗姗在澳门的花店提供。

今年8月的最后一个夜晚,招少群一家人就坐在电视机前,见证巴黎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通过港珠澳大桥口岸抵达澳门的时刻。澳门当地代表向奥运健儿献上了花,那些花,正是姗姗的花店提供的。

做生意总有三衰六旺的时候。姗姗的创业之路刚起步不久,就遭遇重挫——2017年夏,台风“天鸽”过境,珠海、香港、澳门等地损失惨重。姗姗开在澳门的花店被水淹了,好在三四天后,水就退了。事后,她一清点,倒吸了一口凉气——损失好几万元。

经常和湾仔“花公”“花婆”打交道的何金喜,同样对这一年印象深刻。

何金喜经常和湾仔“花公”“花婆”打交道。

何金喜经常和湾仔“花公”“花婆”打交道。

2010年,在外资塑料厂干了20年的何金喜,回到故乡作物村。她日常的主要工作,就是帮助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办理边境小额贸易证。

“天鸽”过后,肆虐的台风席卷湾仔码头,湾仔的鲜花产业停摆长达一年之久。不少大客户在等待中慢慢流失。曾经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,一人一天能在码头上拿两三箱花材去卖;台风过后,一天最多拿半箱出货。

不只天灾,湾仔的鲜花产业,很早就在酝酿另一股“台风”。

这十多年来,何金喜心里始终有一丝隐忧——来办证的人越来越少了,办公室不再像往日那样热闹。

然而,正如自然界的台风并不全是坏事,除了可以调节温度、缓解干旱,还能为渔业捕捞带来意外收获,鲜花产业面临的风雨,同样裹挟着新的“馈赠”。

何金喜和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聊天。

何金喜和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们聊天。

近年来,由于花田与花农减少、产量供应不足、气候与品种限制等原因,湾仔鲜花自产自销的模式逐步式微。

从全国各地批发、分销鲜花开始大行其道,网上订花的潮流正在兴起。

与此同时,珠海湾仔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集花卉交易、研发、培训、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链,全面升级“鲜花盛开的地方”这一传统品牌,更新湾仔形象名片。

传承与变化

凌晨的湾仔码头,在普遍上了岁数的“花公”“花婆”中,一个头戴鸭舌帽、打扮时尚的年轻女孩,显得很是引人注目。她叫赖宝珍,“80后”,卖花已有2年多时间。

2022年1月22日,赖宝珍特意在日历上标记了这一天。这是她第一次去澳门卖花的日子。用她自己的话来说,她开了家“一人有限公司”,董事、行政总裁、采购、销售、财务、会计,所有的工作都得靠她一人完成。

去澳门卖花前,赖宝珍连抽了三轮签。最后一轮,她抽中了澳门佑汉街市摊位。

新一代“花婆”赖宝珍,正在码头上挑选鲜花。

新一代“花婆”赖宝珍,正在码头上挑选鲜花。

前辈告诉她,这是一个好位置,她是个幸运儿。但接下来,一连串难题扑面而至:卖什么花、卖多少、如何招徕客人、用什么袋子来分装花材……这些问题一下子压得她喘不过气,手足无措。

有时,她会和其他“花公”“花婆”聊天。说到经营上的困难时,大家都会好言安慰:莫心急,大家都是哭着过来的,关关难过关关过呀!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。

赖宝珍挨过了最初的困难阶段,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销售妙招。她主动加了很多澳门顾客的微信账号,哪位客人钟情玫瑰,哪位客人偏爱百合,她都会在备注里一一标注出来。这样,有合适的花材到货时,她就能更好地向他们推介。

她还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起“卖花日常”,偶尔还科普各种花材养护指南,分享家居插花图集,积累了不少粉丝。有些客人会专程跨越大半个城市找她买花。

赖宝珍的日常工作逐步步入正轨。

赖宝珍的日常工作逐步步入正轨。

赖宝珍相信,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,也都有各自独属的美丽。只要辛勤培育,迟早都是会绽放的。

无论潮流如何变化,卖花行业的规则不曾改变:真诚与品质。上一辈的质朴与勤劳总会留下点什么。

在澳门卖花的姗姗,偶尔会遇到招少群的熟客。这些熟客得知她是招姨的女儿,专门去她的花店捧场买花。

招少群告诉姗姗,卖花有技巧,但留住人的往往不是技巧。她总是忍不住提醒女儿,要再耐心一点、细致一点,经手的每个环节,都要一丝不苟。

姗姗在澳门成了家,她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很懂事,常到店里帮忙,帮她将装满花材的推车推到店里。一些热心的澳门街坊邻居,看到这对母女正在推车,时不时会前来搭把手。

澳门街坊邻居、女儿的同班同学和家长,偶尔会去花店帮忙。

澳门街坊邻居、女儿的同班同学和家长,偶尔会去花店帮忙。

有时候,她和丈夫会帮忙接送女儿的同班同学上下学。同班的小孩以及他们的家长,晚些时候也会赶到花店帮她干活。

大人小孩兴奋地推着车,走过澳门的大街小巷,甚至开心得像一阵风一样,呼呼地跑起来,银铃般的欢笑声撒了一路。车上的花儿水灵灵的,一颤一颤的,也好似在相拥微笑一般。

很快,这些繁花将满含卖花人的诚意与祝福,被送往澳门的各家各户。

花香中的人情与故事,仍将沿着这条绵延百年的“水上花路”,在濠江两岸继续书写下去。

恰似那一湾流水,不舍昼夜,温柔如故。

策划:李贺 李培

统筹:郭珊

采写:南方+见习记者 赵媛媛 记者 戴雪晴

拍摄/剪辑:南方+记者 陈文夏网络配资安全吗



Powered by 联华证券_在线股票配资_股票配资门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