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配资门户

全国前三配资 三位与共和国同龄老民警:在服务与守护中见证时代变迁

全国前三配资 三位与共和国同龄老民警:在服务与守护中见证时代变迁

修文猕猴桃,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修文猕猴桃果形长圆柱形,表皮棕褐色,色泽均匀全国前三配资,果肉细嫩,呈翠绿色,肉质多浆,酸甜适度,清甜爽口。据了解,修文猕猴桃主要产自修文县谷堡、龙场、六广、洒坪四个乡镇,今年预计16.7万亩,10万吨以上。

从1949年到2024年,75载风雨兼程。在成都公安队伍中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出生于1949年,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,服务一方群众,守护一方平安。他们的故事,是时代变迁的见证。

记者采访了他们其中的三位,曾经的他们风华正茂,怀着满腔热血走进公安队伍,时光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,但那份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情怀,仍是一片炽热。

童必贵

最早的社区民警

犹如行走的“活地图”

几张照片,从青葱至花甲。回想起30余年的公安工作,童必贵思绪万千。

1966年4月1日,刚满17岁的童必贵成为成都市公安局的一名人民警察,四年后从市局调到东城区分局致民路派出所(已撤销,原管辖区域由武侯公安分局望江路派出所接管)。“东西2间房、3张桌子、几把椅子、1个放户口簿的档案柜,办公条件极其简陋。”童必贵回忆道,“在派出所的那些年,努力学习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,也受用了一辈子。”当时没有手机、警车,通讯、侦查、抓捕、走访全靠人力,护送一个流浪汉到多宝寺收容所就需要走10公里的路。直至后来有了自行车,人们才会看到民警骑着自行车追捕嫌疑人的场景。

凭着一股劲和一双脚,年纪最小、跑得最勤的童必贵踏遍辖区大大小小的地方。“不懂就要多跑多学。”当时的派出所管理五、六条街,一条街一位民警,童必贵就是最早的“社区民警”,“有问题找警察,这是当时老百姓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。”

1980年3月,河南警方在侦办一起案件时发现一名嫌疑人逃到了成都,随即派出办案民警来到成都并联络致民路派出所寻求协助。众人在所内值班室商讨案情,刚结束社区巡查工作的童必贵恰巧从此经过,“嫌疑人是不是一个40多岁的男性?这人我知道。走,我带你们去找他!”

路途中,童必贵向河南办案民警介绍道,嫌疑人的临时住所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,地势较为偏僻,道路泥泞难行,骑自行车前往也需半个小时。“现在是午饭时间,我们先去他的住所看看,找不到人再去他经常待的茶馆、棋牌室。嫌疑人是外地人,不常在大安正街,我们得赶紧。”童必贵就像个行走的“活地图”,对村内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,为抓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。经过严密部署,警方最终在一居民楼内将嫌疑人张某成功抓获。

临别前,河南办案民警紧握着童必贵的手赞不绝口:“您真是人熟、地熟、业务熟啊!这次可帮了我们大忙,向您学习啦!”

童必贵说:“年轻一代更要努力工作,要做得比我们更好、更优秀,这样才能对得起肩上的责任。”

何素君

没有电话没有互联网

她挨家入户将辖区情况烂熟于心

何素君的工作历程可以概括为“军”和“警”两个字。1968年春节后,19岁的何素君入伍,成为了成都军区后勤部一所军区医院的军人。

“我在医院检验室做化验员,每天一早就到医院各科室收标本,那个时候很年轻,跑上跑下一点都不觉得累……”说起14年军旅生涯,何素君的脸上满是笑容。

1982年6月,何素君换上警服,成为一名人民警察。那个时候跳伞塔派出所办公条件差、基础设施落后,身为户籍民警的她经历了“联系基本靠吼,出警基本靠走”的年代,自行车、钢笔、笔记本、公文包是每天随身携带的东西。

“我的责任段在人民南路四段1号到15号,辖区里单位居多,比如1号是商场、3号是四川省博物馆、15号是四川省计生委,常住人口2000多人,那时候算是人口很多的了……”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,回忆起自己的责任段,何素君依然记忆清晰,对管辖段内的情况如数家珍。那个年代,没有电话没有互联网,何素君靠着日复一日、挨家挨户地入户普查,将辖区情况烂熟于心。

1988年,何素君接到辖区老人何大爷的求助,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当兵,只留下小孙子陪伴在身边,何大爷想把孙子的户口从双流迁到自己居住地,但是自己在家里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户口簿,眼瞅着孩子就快到上学的年龄了,何大爷急得不得了。

得知该情况后,何素君立即到何大爷曾经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居委会走访,加班加点查找资料,收集证明材料,及时为其补办了户口簿,后又积极联系孩子的父母,让他们将相关身份材料通过挂号信邮寄回来,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孩子办理好了户籍迁移的手续。看着户口簿上小孙子的名字,何大爷笑得合不拢嘴,为了表达对何素君的感激,悄悄地将50元钱塞在她的自行车座椅下。发现这50元钱后,何素君立即赶到何大爷家把钱还给了老人,“那个时候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块钱,我曾经是一名军人,后来是人民警察,绝对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!”

“现在办理户口、身份证又快捷又简单,手机上就可以查看要准备的资料、预约办理,证件办好了还可以直接寄到家里。时代在进步,我们的生活也更加方便了。”何素君感慨道。

龚荣华

守护“蓉城南门”

负责筹建新派出所

“3名民警,2辆警车,这就是金花派出所成立之初的条件,其中一辆警车还是我之前在检查站当站长时‘带’过来的。”龚荣华调侃道,思绪也随着回忆被带回1995年。

1995年,龚荣华还是双流县公安局治安检查站站长,所负责的治安检查站是成都仅有的五个检查站之一,平常要针对危险物品、废旧物品、过往车辆等开展治安检查,守护着“蓉城南门”的重要关口。担任检查站站长期间,龚荣华十分上心,每天亲自巡查,每事亲力亲为,他说干工作绝对不能当“跷脚老板”。工作之余,龚荣华喜欢以写作的形式,记录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,曾在《成都晚报》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南门卫士》的报道,向市民群众讲述治安检查站的守护故事。

不久后,龚荣华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:兼任即将成立的双流县公安局金花派出所指导员,并负责派出所筹建相关事宜。“既然组织将任务交给我,那就是信任我。”龚荣华说,那时候自己每天都要两边跑,一方面协调派出所的经费支持、用房保障、宿舍安排、办公用品等,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治安检查站的管理,确保南门关口不出岔子。

1995年9月8日,这个坐落于金花乡政府院内的派出所正式投入使用,龚荣华也从治安检查站站长转为金花派出所指导员。尽管派出所成立之初条件艰苦,但龚荣华仍感受到时代的进步,“上世纪80年代开展工作基本都是靠走路或骑自行车,整个县公安局都只有3台警用摩托车,而我们派出所刚成立就配备了警用汽车。”

1996年5月,由于行政区划调整,金花派出所(2020年更名为金花桥派出所)划归武侯公安分局管辖,派出所警力增配至8名,龚荣华担任教导员一职。

时间一年一年过去,龚荣华也很快走到了退休之际。如今他的儿子继承了“衣钵”,也成为一名警察。“希望儿子和广大战友一起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打好基础、学好知识,服务好一方百姓、守护好一方平安。”
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何良 供图 武侯公安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奕然全国前三配资

发布于:四川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Powered by 联华证券_在线股票配资_股票配资门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